如果找到了对您有用的资料,烦请点击右手边的Google广告支持我继续共享知识,谢谢! http://dengpeng.spaces.live.com/

2007年9月23日星期日

Challenge Cup

西南石油大学共青团工作有声有色
2007-6-15 1:37:29

     四川新闻网-西南商报讯

  一年多来,西南石油大学团委紧密结合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实际,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奋发图强,着力于校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引导和团自身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该校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着力塑造主流校园文化,构筑全校青年大学生强大精神支柱,教育引导广大共青团员“永远跟党走”,将社会公德教育、荣辱观教育与学校党委提出的“构建和谐校园”的号召结合起来,开展了颇有成效的工作。

  校团委认真抓好舆论宣传工作,扎实推进团建工作,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创新。注重团的委员会建设,积极开展团建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每年深入开展一次五四红旗团总支和五四红旗团支部的评选工作。他们完善并大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2006年,校团委在南充、成都两个校区共举办了青春服饰大赛、戏曲舞蹈大赛、歌手大赛、“继承光荣传统永葆党的先进性”一二·九综艺晚会等120余项校级素质拓展活动,活动内容涵盖了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活动、学生科技素质与文化艺术素质、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技能培养,等等。学生参与面广,达到90%以上,证书管理规范,证书发放涵盖了本校毕生生80%以上。团委大力规范素质拓展计划的运行,按照“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阵地化依托、网络化认证、制度化保障”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运行机制。

  学校积极开展解贫济困助学工作,学校现设有各类奖、助学金27余项,发放奖助学金500多万元,其中2006年通过学校的努力工作,争取到蓝剑集团等5家公司在学校设立企业奖学金,年均总金额50多万元。学校全年提供勤工助学岗位1000多个,发放工资180多万元。团委积极响应上级团组织号召,多形式开展关爱留守学生活动,暑假组织了5支关爱留守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到达州、南充等地开展服务活动,并于11月份为部分留守学生捐助了大量书籍、衣物,关爱活动收到良好效果。团委注重育人实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2006年暑期社会实践以“关爱留守学生,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团委组织编写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指南》,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73余支重点团队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广安和西昌等地建立了7个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充分肯定和热情赞扬。社会实践与学生学分挂钩,学生参与面达到100%。另外,团委积极为大学生就业服务,2006 年就“就业面试技巧”、“择业定位”等主题开展讲座、竞赛活动18次,培训学生3000多人,各院系团总支组织就业经验交流会、就业压力传递座谈会35场次。通过社会实践等形式联系、对接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15个,推荐见习学生120多人。

  学校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努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成果显著。2006年“康菲杯”全校第八届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第十届“挑战杯” 预选赛,共收到学生课外科技作品350余项。最终评选出了一等奖14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6项。选送12件作品参加第九届“挑战杯”,邓鹏同学的 “数码笔”作品荣获全国第九届“挑战杯”三等奖;李登伟、郭了萍同学的参赛作品“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及其平衡组分的实验研究”荣获四川省第八届“挑战杯” 一等奖,另金发扬、曹建、王生奎三名同学的参赛作品“区块整体调剖智能系统”获得二等奖,唐华、罗韬、常志强等十名同学的参赛作品获得三等奖;学校荣获四川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称号。

  校团委巩固深化青年志愿者行动,完善志愿者体制,推动志愿者注册工作,拓宽志愿者服务领域,弘扬民族精神。学校的青年志愿者总人数已达6300 余人,注册人数达4500多人,服务面不仅仅涉及到学校的每个院(系)和部门单位,而且还走出校园,将学校青年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洒向校外。全年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78次,建立有较为稳定的服务基地。学校2006年还选送了15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奔赴西部各地投身志愿者服务工作。

  本报记者詹正洪

http://www.newssc.org/gb/Newssc/meiti/xnsb/xf/userobject10ai1254993.html

2007年9月9日星期日

中国式资讯不对称

  只要逛一圈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任何人都能发现如今的中国出版界和二十年前真是大不相同了。从前的翻译书籍不只在种类和数量上无法和今天相比,而且还常在序言里煞有介事地声明一番,说“本书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某些人的观点,我们应该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批判地检讨”云云。而现在的翻译书多半已经可以直接跳过这层八股虚文,直接以素颜和读者见面了。对着琳琅满目的译书,你真的很容易生起一种感觉:“中国真的和世界接轨了。”但,这是真的吗?

  今年年初,英国一家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非常轰动的书,作者是个土生土长的英籍印裔穆斯林。他就是那种近年震撼欧美的“伊斯兰极端分子”典型,明明在英国长大,与同龄的孩子一样唱英国的流行歌曲,受英国的正规教育;偏偏在青年时期突然转向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派,满脑子仇恨西方的思想,甚至还做好了执行自杀袭击的准备。这位作者特别的地方是他后来突然痛悟,脱离同伴,回到校园攻读博士,这本书就是他前半生的自传了。此书一出,书评界莫不称善,因为以前还没有人试过从第一身的角度去谈伊斯兰极端分子的心路历程。

  令我惊讶的是,不少内地出版界的资深编辑和大佬似乎都没听过这本书,而当我问他们会不会代理它的中文版权时,答案则是“这要看中国读者的反应了。这种题材,大家多半不感兴趣”。事实上,自从“9·11”发生之后,与伊斯兰题材有关的书籍一直就是全球各地畅销书榜上的常客,其中不乏立论中肯观点独到的好书,但被译成中文的却是凤毛麟角。理由真的就是中国读者不感兴趣吗?还是怕这些书太过敏感,出现了之后会影响“社会的和谐”,“民族间的关系” 呢?

  我并不认为别的地方流行什么书,中国也就一定要赶着把它们译出来。但是,畅销书的确有指标的作用,它可以反映其他地区的人正在关心什么,正在渴望什么,看到这些书,就意味着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情趋向;理解其他人,我们懂得怎么和他们打交通,形成一个更完备的世界观。

  如果这个例子太不平常,我们还可以看看“维基百科”和“Yontube”这两个热门网站在中国的处境,大家都知道,要在中国境内顺利登录这两个网站并不总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外国一个普通小学生都能自由自在地从“维基百科”里找材料做功课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却不能进入这个世界性的平台,这里头的资讯差距岂不是大得太离谱了吗?

  没错,人家有“维基”,我们有“百度”;人家有“Youtube”,我们还有无数的视频网络。凡是外国有什么,我们就能炮制出一个针对中国市场很有中国特色的模本和翻版。可是,在中国独家提供的资讯选择之外,我们就真的不需要去直接接触别人的声音、别人的世界吗?

  这种中国特色的资讯不对称不只使得我们很难和全世界做“同一个梦”,而且还会损及我们在知识经济上和其他人竞争的本钱。“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现在面对的情况是,人家要知道我们很容易,我们对人家的认识却总是慢了半拍,缺了一角。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709080247.asp